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 讲座报道 >> 正文

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体制机制思考(马树超 研究员)

时间:2012-02-26   浏览次数:


马树超,现任上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副院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职业教育组的副组长,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顾问,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副会长,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理事、专家委员,同济大学、天津大学、上海师大等大学兼职教授,世界银行中国职业教育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项目专家。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发展理论、政策、规划与管理研究。主持、参与了教育部立项课题《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教育部规划课题《我国不同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以及教育部委托课题《职业教育评估机制研究》、《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职业教育集团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双证书研究》等项目。著有《新世纪职业教育走向抉择》,主编《上海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职业道德教育新探》等著作9部,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2006年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曾先后获得国家教育科研成果奖一次、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三次、“第六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二等奖等。

非常感谢林院长的盛情邀请。福建省我来过很多次,我经常说福建的高职不注重校园建设,包括福建的一些国家示范院校尽管努力建设,但是校园依然不像江浙、山东、广东等地高职学院那样一进去就非常有冲击力。今天到了我们这里一看,还算比较漂亮。我来前在网上查了一下,我们学院的历史非常的长,明年就是一百年大庆,教师队伍也非常有战斗力。林院长在北京教育部高职院校长高职教育引领职教科学发展战略研修班上跟我谈到,希望请我来跟老师们一起讨论一些问题。后来我们在天津举办的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四周年展示会上,林院长再次盛情邀请。所以我想借这次很好的时机,和老师们做一下分享。


前言


此次交流的题目是当前国家示范建设骨干院校项目中最热门的话题——创新体制机制。到我们医卫类的职业院校比较有压力,因为我们现在高职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很多都是在医卫类院校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我们给予总结提炼,然后推广的。我们医卫类教育,实际上包括中专教育,始终在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中走在比较前面,所以在示范建设一周年左右,全国示范院校长专门组织到温州医学院做了大型的参观考察,去看医卫类教育是怎样从实践出发,然后上升到理论,然后又回到实践。温州医学院的专家在大会上做了交流,反响非常强烈。今天我们到3868银河总站,其实我也有同样的想法,还是希望和老师们做一个分享,同时借此机会学习一些我们好的经验。

刚才院长介绍的时候专门讲了国家教育部14号文,14号文是启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计划的文件,无论是国家示范也好,省级示范也好,都把这个文件作为纲领性文件。主题是:实施国家示范高等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前半部分是我们编的: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的计划。后半部分是财政部加上去的,我觉得加得非常好,它很鲜明的指出,把示范建设作为手段,不是目的。14号文和16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这两个文件加起来正好是三句话:国家示范建设计划的实施是手段;加快高职改革发展是目标;最终落到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我觉得在我们学院创建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的背景下,我们今天探讨的东西可能非常重要。

第一部分 职业教育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的两个逻辑起点

第一,职业教育的教育和经济的双重属性——第一个逻辑起点。

职业教育具有教育的育人性,这不容置疑那是必需的。而在一段时间里面,我们职业教育却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经济属性,把职业教育当成了传统学科教育来对待。我的这张照片就是为了证明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经济性。这张照片是德国政府和中国政府在中德经贸合作25周年时(当时也是中德建交30周年),我们去参加一个经贸活动,德国总理会见了中国职教代表团,这张照片在德国的报纸上登过。当然,我们今天不是讲的会见的事,而是讲第一个逻辑起点:职业教育的经济属性和教育属性。中德政府的教育合作项目,德国是由经济合作部来负责,而不是德国的教育部负责。昨天宁波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发展中国家职教研讨班,都是发展中国家教育部的一些官员和高职院校、专科院校的老师、校长,它主办方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所以这个经济性在这里一看非常重要,称之为逻辑起点。

第二,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的发展规律——第二个逻辑起点。

德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16个联邦州,它的大学教育、中学教育、小学教育等教育管理权落在各州,由各州自己确立法规。而职教法是国家的联邦法规,一听就知道,职业教育在德国很有地位。地位高到什么程度呢?按照德国联邦职教法规定,德国联邦职教所的所长由总统任命,地位相当于我国的中科院院长。政府对职业教育的主导在德国非常明确,行业的指导和企业的参与有一系列制度约束。德国拥有8000万人口,德国联邦职教所的专职研究人员有500人;而我们国家有13亿人口,中央职教所只有20几个人。这说明我们的政府主导没有到位,任务非常艰巨。

以上两点作为我们的两个逻辑起点,是我们后面改革职业教育,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逻辑起点。所以我想前面先做个解说。同时,职业教育要实现教育性和经济性的平衡,这一点大家要非常明确。曾经有专家说,高职院校不像大学,那就是高职院校了。当然这个话很片面,我不太赞同。高职院校首先要像大学,但是同时又要能将行业、产业渗透其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哲学思想,就是教育和经济的平衡中,育人性、教育性是最崇高的。有时候,社会上的一些冲击,让我们老师忘了教育性是最崇高的。前两天我和一个老领导在一起讨论问题的时候,他就问我,教育部和劳动部、人社部的差异在哪里?我明确回答,教育是管未来的,教育部管的是国家的未来。那这个国家的当前呢,交给劳动部和人社部。所以,当老师崇高在事关国家的未来。但是,现在我们职业教育在强调经济性的时候往往忽视教育性,大家说提高能力却把“能力”这两个字狭义化了。能力在国际上包含了三个要素,第一就是态度。国际上,我们可以用政治思想来描述,国际上通用的态度包含政治思想。第二要素,就是知识。第三要素,技能。这是国际上职业教育界通用的能力三要素。而往往有些专家把能力狭义的理解为技能。他到学校一看,能力为本,这观点是错的,怎么会能力为本呢,还有素质呢、政治思想呢?错了,我们的能力为本包含了态度。中国足球队好不容易踢进去一次,主要是当时米卢态度决定一切。你别小看米卢当时强调态度决定一切,我当时在研究所当所长,我就说米卢讲的完全是有道理的,态度决定一切,所以中国足球队好不容易踢进去一次了。我们讲态度是能力的第一要素,所以华东科技大学的老校长、国家高等教育管理学的泰斗朱九思老先生在博士生毕业时对学生的要求只有四个字:“听话,能干!” 听话,就是态度;能干是什么,能干就是知识加技能,综合起来实际上就是能力。因为我们往往把能力狭义的理解为技能。我们这能力包含着态度、知识和技能。这都是职业教育学理论论纲里面有明确提法的,不是我们现在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

第二部分 高职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第一,高职教育面临环境变化的新挑战。尽最近十年我们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中国社会的突飞猛进。这10来年,中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了转变方式、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赋予职教新使命,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赋予职教新任务。这是我们起草中高职协调发展指导意见用的标题,也要求我们思考如何用经济的语言来说话。同时,工业化、数字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生物发展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的加快,对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有了现在所说的学习型组织、终身学习的概念。

第二,高职教育面临教育变化的新挑战。高职教育面临教育自身变化的挑战,一个是经济环境的变化,一个是教育本身。我们原来是精英教育阶段,现在进入大众化,到2020年我们将进入普及化。实际上它有个指标,就是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高校在校生除以适龄的人口)。毛入学率低于15%,那就是精英教育阶段。大于等于15%且小于等45%的时候称之为大众化阶段,现在我们是大众化阶段。到2020年以后就是普及化。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受众期望也发生转型,从过去对高等教育的机会需求,转向质量和品牌的追求,高职教育就面临提升教育质量、树立教育品牌的新挑战。77、78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大家哪怕拿到一张技校的通知书,那个牛的不得了的。一说什么职工学校,高兴了,那就上学去了。现在一说拿到一张技校的通知书,那就懵掉了。所以我们讲品牌的追求,对我们高职就有要求了。我们刚刚提到知识与技能的半衰期缩短,所以学习型社会建设,学会学习至关重要,要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奠定基础。所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赋予职教新内涵,建设现代职教体系赋予职教新要求。


第三部分 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主题

高职教育改革发展要遵循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重要主题: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高职办出特色,全面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社会环境和教育本身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也从规模扩张为主为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转型;从学校主体向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转型;从“拓宽高校入学机会,获取就业技能”为重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终身发展”两个服务并重转型;从寻找正确方向向在正确方向下探索正确方法转型。校企合作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主线,这同样也是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UNESCO认为:从体制上讲,职业教育必须是开放式的,灵活而以学生发展为本,成为对终身教育的最大贡献;从机制上讲,职业教育必须在劳工界与教育界之间必须建立新型伙伴关系,建立相互协调的机制;从模式上讲,使学生从学校平稳过渡到就业,要合二为一,理实结合,知行统一,手脑并用。

第一,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要与服务学生终身学习相结合。去年在全国职教学会年会上,我们请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营销策划专业的一个专业主任做了一个主题报告,这个专业主任是一个营销策划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实际上他是企业的老总来兼这个主任,兼了几年呢?7年。他的公司和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合办了这个专业,专门为营销策划培养人才。他报告的题目就是“让学生学起来”,他非常敬业,改革得非常好。我到南宁去调研的时候发现这个专业的学生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奇高。后来我们发现这个专业整理了四五十个营销策划的案例,然后把知识系统和技能系统一起在案例上,串起来一系列的项目,学生一见到就自己去学,教学过程是串起来教。美国讲西安事变,一样的故事,但是使用的是挑战式教学,一个班级有三十几个人,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假如1936年12月中国没有西安事变,到2000年会是什么样子;第二组,假如蒋介石当时被枪毙了,到了2000年中国会是怎么样;第三组,假如中共不参与会如何;第四组,假如宋美龄不到现场会如何。四个小组都去查,隔一天上这门课四个小组争论。我们教育学的毕业生在国内读完硕士到美国读博士,老师叫他去听这门课然后回来写评语。他听完后说:概念不清楚;层次不清楚;结论不清楚;效率不高。一开始我们的博士在那打钩打完后是这么结果,两年多下来以后,他的看法整个变了。他的结论是难怪这些美国的学生比起中国同龄的孩子有智慧得多,不服不行。我们袁部长在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时候强调了一句话,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学生学的激情的火焰。美国的西安事变的挑战式教学,就是为了点燃学生学习激情的火焰。而我们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教学恰好是灌输式教育,所以我们是面对终身学习的环境,必须改变教学模式。另外,上海招考分管职业教育的教委副主任的时候,我们出的一道面试题,职业院校对终身教育的功能怎么体现?假如你当教委领导,怎么让职业院校体现终身教育的功能。9个人参加面试,一半左右这个题都答不好。实际上我们这个题目最关键的是让在校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让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二,创新体制机制要强调合作企业的育人功能。高职教育引领职教科学发展战略研修班上鲁部长点名批评了富士康,把学生当学生工。我最后一个报告,就呼吁了一下。学生顶岗实习,是合作育人重要环节,学生到企业顶岗,都对吗?是合作育人,还是仅仅是顶岗生产的“学生工”?什么样的企业能够接受学生顶岗?要不要有资质要求?实际上各地发展不一样,可能要求差异会比较大。浙江、上海、江苏,要求可以高一点,因为企业环境好啊。但是到了中部西部以后不一样。但不管怎么样,关键都在于育人。学校没提,学校失职;学校有要求企业承诺而没履行,企业失责。合作育人,这是创新体制机制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给企业权益,企业要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上有话语权,在学校发展上有话语权,需要有话语平台,共商发展大计,这同样需要创新体制机制。

第四部分 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策略

第一,优化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服务机制。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面向新农村建设,提供农技推广、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等服务;建立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制度,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在这个方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将创新教育融入教学,把《知识产权》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连续三年师生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排名广东省高校前三位(第一是广东理工,第二是中山大学,第三是中山职院)。中山职院向镇区选派科技特派员和校企合作专干。派出首批6名校企合作专干常驻镇区,74名科技特派员(含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18名)练习企业和村镇,制定管理制度,形成长效机制。校内还建立了大师工作室,大师亲授技艺,培训教师,指导专业建设。一所非示范非骨干院校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所以非示范非骨干的院校同样能够创造亮点和特色。

第二,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定期实习制度和投入机制,鼓励企业接收教师在岗进修;制订实施具有职业特点的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标准,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服务等作为职务评聘的重要内容;逐步开展新进专业教师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事管理改革试点;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职务评聘、表彰与奖励继续纳入高等教育系列。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新进教师具备企业工作经历的人事管理改革试点工作执行得非常好,拟接收就业的研究生还没有毕业,学院就跟各个有关司局联系好,让他们到机关、民航总局去实习,了解整个民航系统的运作流程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和做法,这一举措使得新教师既有企业经历,还帮助民航解决了公务员短缺的问题。最后实现了三赢,回过头,把我们国家教学名师奖评选指标中经历与行业影响占15分的权重,这是网评中我们最为关注的,也是可比性最大的一点,有没有企业经历,有没有中级以上的职业资格,有没有行业协会的技术职务,有没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实际上的实质性成果,这个可比性非常大。所以昨天我们院长骄傲的告诉我,我们护理专业两个专业主任,都在我们行业里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人物,都是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实际上就是希望我们每个专业的专业带头人有这种发展的目标,每个专业主任都能够在得到企业经历与行业影响这15分。那么,构建双师结构教师团队,你们做得相当好,将医院的一线的专家能手都请过来上课、开展课程建设、开展专业建设。

第三,加强职教信息化建设。要求我们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优质资源共享;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线等。并搭建校企互动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实现企业生产、工作等信息实时传送到学校课堂,企业兼职教室在现场远程开展专业教学。我们医学教育这方面也是做的比较成功的,包括一些手术,一些现场的视频能够拿出来。湖南科技职院,也是非示范非骨干,他们的3G实景课堂做的相当好。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在院校长的战略研修班专门介绍过他们这情况,对于我们这个一般的高职学院很有启示。

第四,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推进高职教育质量评估,完善校行企研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质量评价机制。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各地和各高职院校都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年报发布制度,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检测体系。

第五,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能人才。积极参与职教国际标准(规则)研究和制定;服务“走出去”战略,服务大型企业境外合作,开展技术培训;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和利用优质资源,提升办学水平;鼓励示范骨干校境外办学,吸引境外学生来华学习。那么这个要求比较高,但我们可以利用海西、海峡两岸的优势,发挥作用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结语

希望通过今天一个上午的研讨加上学术报告,对我们下半年的示范校创建工作能够有所帮助。尽管功劳不在这学术报告上,但是我确实很希望我们能够把学院建设得越来越好。谢谢大家!

(由徐丽莺、黄曦根据录音整理,未经马树超研究员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