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严书记、林院长给我这个学习的机会,也希望今天的交流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我今天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关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校建设的一些心得和体会。我们是2006年国家首批28所示范校之一,经过三年建设,2009年正式通过验收。我想以整个国家示范院校建设为背景,结合宁职院的示范建设来谈一些体会,同时为3868银河总站下一步示范院校创建工作提些意见和建议。
引言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发展的三个启示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北仑港,这里有六个国家级的开发区,在周边就我们一所高职院校。学院与开发区内的企业从1999年开始合作培养人才,2006年第一次获选教育部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人才培养十大案例,这也是高职院校唯一案例。这一年我们也进入了国家首批示范校行列。2007年国家示范校建设一周年,我们的案例获得了最佳的展示,说明了国家示范校的建设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越来越受到认可。学院也正式成为国家示范协作会副会长单位。2008年也是在福州,经过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的选举,我们正式成为秘书处单位,同时正式承办中国高职高专网。这几年有幸为这个战线的迅速发展提供信息服务,包括承办一些大型会议、包括上次四周年在天津的活动,能够承担这些大型活动的服务工作,我们感到非常荣幸。我们学校这些年形成的最大办学特点就是政、企、校“三方联动”。大家可能都知道德国的职业教育搞得非常好,都羡慕德国有相对健全的法治体系来确保企业要参与人才的培养。可是这些年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太快,职业教育发展速度也很快,以至于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很多模式并存,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或者是没有一个完整的法律。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作用?成为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两个方面如果探索得好的话,能够争取到许多资源。我们在创业前面十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得到政府的财政补贴,然而我们在这种艰苦的背景下面,探索了一条政、企、校“三方联动”的运行机制。然后通过企业、学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形成了“三位合一”的培养方式。所以我想今天我的主题就是创新办学模式,把原来由学校为主到变成政、企、校联动,由原来由学校一方来教育育人到共同育人这么一个目标转变。这么一个项目也很荣幸获得宁波地方经济贡献的特等奖。另外获得了国家省市教育成果的一等奖。
对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我们总结出三创精神:第一,创业,借智借资,从实际出发,坚持实用,走出传统模式;第二,创新,办学模式创新(校企合作,互惠共赢),培养模式的创新(合作育人,工学结合),管理方法的创新(合作就业,共同管理);第三,创优,坚持特色,建成国家示范性高校,培育更多特色品牌专业、名师、名学生。
第一部分 认准目标 艰苦创业 走出传统模式
以2009年为一个结点的话,宁职院的发展刚刚是十年,它在1999年由一所普通中专和成人高校合并为高职院校,2002年通过合格评估,2006年入选国家示范校,2009年通过示范院校验收。我始终讲我们1200所高职院校的起点其实差不多,基础也差不多,如果发展10年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小学3年级的水平,现在我们才刚刚达到11年,最多也是小学4-5年级的水平。有些学校是2000年办起来的,有些是2002年办起来的,也就是大家都处于小学水平,所以其实没有多大差距,而且很多的模式都需要逐步的去形成。过去的10年宁职院主要目标是做实做强。也正是这10年我们基本上完成了创示范的任务。
第一,认准目标,走对路子——事业成功的关键。
到底有没有必要去创建示范院校?创建示范院校会给我们带来怎么样的变化?我们通过这个案例来做一个说明。我们认为这十年宁职院之所以能有这么好的发展,非常关键的一个保证是认准一个方向,走对了路子。认准了一个什么目标?创建一所国内一流的国家示范校。有了这个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走对了一个什么样的路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我们的传统教育,已经把我们的学生打入了另类,他的高考没有考入本科,或者有些即使刚刚达到本科线,他们和本科院校之间的差距仍然非常大。以英语教学为例,我们很多老师出于良好的愿望和希望把他培养成优秀的人才,于是本科院校有个目标——拿到学士学位必须要考到英语四级,那么高职院校以前的目标是三级。为什么想到三级呢?因为高职学生水平要比本科学生差一点,而我们的学时也比他们少一点,于是人家四级我们就三级,似乎很合理但实际上始终没有跳出压缩饼干的目标,所谓压缩饼干人家多一点我们少一点,他学好一点,我学差一点。但是即使这样,几年以后我们发现,即使定三级目标,大多数学生还是达不到。于是到了2004年、2005年我们又发明了AB级,高职学生考AB级不考三级四级。这种改革似乎是一个创新,但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为即使这样也有相当多人连B级也考不过。英语老师很纠结,这样老师怎么做,这样的学生该怎么教,真的很痛苦。所以,假如我们的思维始终跳不出“以学校为中心、以教育为核心、以分数为目标”的框架,我们的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难度非常大,所以我们必须要找对路子。我们有些老师非常敬业,他说我们要努力,要让我们的学生也考到四级,确实有一部分人能达到四级,但实际上效率不高。即使四级又怎么样,拿到四级的人找不到工作的多得是。现在二等三等的学生,找工作难度最大,他也不见得受社会的欢迎,所以高等职业教育走什么样的路子,这成为一个关键。
第二,更新观念,适应变化——事业成功的保证。
事业成功的保证是什么?不断适应新的变化,也就是说,要在变化中求发展。比如我们的管理者,适应了体制机制的变化和多岗位的变化,这是我们学校的特点。我们是政府学校,但是我们从1999年开始就建立了董事会,我们在董事会的框架上进行体制改革。董事会里面吸纳了大批的企业,于是这些企业也给我们的优秀人才培养创造好了非常好的条件。由于我们是这么一个体制,所以我们内部的运行机制也相应发生变化。2001年我们进行了改革,把院行政管理人员(包括院长、处长、驾驶员在内),控制在三十个人以内,原来拼在一起行政人员一百多个,一下子弄到三十几个人,这样重大的决定我们要讨论怎么办,总得让大家有饭吃。讨论的结果就是分流,行政人员凡是有专业背景,能够做老师,或者想往老师方向发展的,分流到一线,鼓励他做老师,给他培养做老师,一部分人鼓励他去搞培训,搞技术服务。后来我们对中层干部进行竞聘上岗,很多干部多种岗位轮转。第一个变化是学会了换位思考,比如说教务处长认为学校是以教学为中心、学工处以学生为中心,结果一换岗发现不是这样的,学工处有学工处的苦处。原来教务处和学工处以为管后勤很轻松,后勤人员认为老师怎么样怎么样,相互之间觉得不服气,换位思考发现其实很多做老师的不容易,做行政也不容易,做教学的不容易,做后勤的也不容易。因为每个岗位,都有每个岗位的要求。大家学会了换位思考,培养了合作精神,以及为学校分忧的理念。
教师也适应了多种角色的转换。教师始终在纠结这样的课叫我怎么上,这样的学生叫我怎么教。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做了一个职业教育能力的培训,职业教育课程不是这样上的。我们有一个老师2007年去了德国,发现德国教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学生用什么教材?他们的做法是教师那里有很多材料,而学生手中没有固定的教材,教材在你的课程表里,在你的视觉角度里,即便有教材也是参考的。哪有我们这样一本教材用到底的,人家不怎么理解。以前我们没有电脑时,还要检查备课笔记,现在电脑时代,课本都有光盘,教师课都不用备了,用光盘做PPT就行。这样的教育能做的好吗?所以所有的课程,所有的教材都进行设计却忘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教书与育人,每个老师都觉得自己的课程很重要,所以我们安排的课越来越多。学生课后空余时间很多,考试时学生很忙。而英国的教育每周上十一节课,学生却很忙很忙。所以我们的教育模式存在问题。包括教学科研,我们的教师要适应各种角色的转换。
第二部分 关注企业需求 坚持校企合作 创新体制机制
第一,关注企业需求和企业评价是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着眼点。
如何创新?首先要关注企业的需求和企业评价。为什么我们高校毕业生只有10%到外资企业去,因为教育脱离企业实际,教师、学生对企业了解少,教学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缺少现代化的实训设备、缺乏实战训练,学生职业就业意识薄弱、职业素质不高,传统老师学生都以教材为主,学教材、用教材、考教材,以教材来证明学生能否毕业。对于以上问题。可以引用三句话: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专业技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些教师不具备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却要培养出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很强的学生,这是行不通的,甚至连具有高职称的教师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也导致有些本科院校大学生比职校生还难就业。为什么企业不欢迎应届毕业生?浙江省一位企业家分析:应届毕业生刚进入企业,企业进行一年的现场实习,让他熟悉产品和工艺,这一年最低的工资支出就达到3万元。第二年,让他进入岗位工作,这个大学生悟性高可以把他培养成项目助理,这一年企业的培养成本为4万元。两年的成本达到7万元,而中国的制造业利润很低。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还要花成本进行人才再培养。这就是为什么企业不用应届毕业生的原因。现在除非是本一像厦门大学毕业的学生,其他的本二本三的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还不如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来的容易。
接下来,我们关注一下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届学生的心理普查报告表明:75%以上学生缺乏自信心,60%以上学生缺乏自律性,10%以上学生心理问题严重。为什么?学困生、贫困生,还有为情所困的学生数量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面对的学生的高考分数比其他学校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灌输式教育手段和人文教育的缺乏使得学生厌学、自控能力差、缺少独立思考能力。这些都成为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这相对于学生的文化基础差而言,是更加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小学、中学、高中就一直接受这种应试教育,在高中,学生一直都有高考的压力。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如果在他们的大学阶段突然就要他们适应非应试教育,不管从教师的角度还是从学生的角度而言都很难快速适应。因此,必须创新办学,走出传统教学阴影。实践证明,职业技校院校越靠近普通高等教育就越没有前途和出路。因此技能很重要,素质更重要。职业教育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的兴趣、建立学生信心、培养学生特长。让学生从一名缺乏自信的、自卑的学生成为一名阳光、自信的学生。再成为一名符合社会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职业人。
第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体制机制是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
教育部长袁贵仁认为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创新改革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就是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整合教育资源最主要就是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最主要就是进行工学结合。两点核心是:推动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实行校企合作。昨晚,我看了我们学校的示范校创建资料,发现我们学校太有特点了,有很有利的资源可以利用。可以说福州地区,整个福建地区的有名的医院都在为这个学校培养人才。这是这所学校的生命所在,是学校创特色的关键点。如果说我们只有一批优秀的教师在培养学生这是不够的,可是如果有一批优秀的医院、护士长为我们学校培养人才,那么这就是一个极大的优势。它把思想问题、教育问题、场地问题、连就业问题也解决了。让一个护士长带着十个徒弟,在这当中她总会有看上的徒弟。
对于如何创新体制机制,给我们提出了很大的要求。以宁职院为例,1999学校的资源很少,我联系了当地的一家台湾企业,聘请企业的总工程师为我们的系主任。系主任来了之后,我布置給他四件任务: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专业车间和老师、共建实训场所、三年后推荐学生就业。有两个班,一个班第一学期上课就在企业里,一共去了3个月,另一个班在学校接受传统教学。三个月后两个班学生一起集会、上课、开会,结果发现,两个班级的学生坐的姿势、纪律、甚至连听课的眼神都不一样。我是做教育的不是来宣传企业的,我们教育怎么啦,我们这些人号称为人师表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结果培养的人才与企业训练三个月的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后来发现学生在企业三个月,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专业发展前景。因为他发现像台湾这样的企业农民工占到80%以上,现在企业缺少的是现场有管理能力有知识的人员。二是与企业一线人员一起工作,知道钱的来之不易。三是形成了学习的动力。台湾企业设备都是国外进口的,很多机器设备都是用英文标示,说明书看不懂,就想到了要学习英语,有了学习的动力。而在学校里面接受三个月传统教育的同学,他们已经厌烦了十二年的学习,而且高中老师比较严格,他们认为到大学就可以放松,所以这三个月他们就不珍惜。在这次事情之后,我告知教务处新生到学校就不要马上上课,第一个星期先让他们去企业参观,让企业的有关人员来对他们进行讲课。我们学校规定9月份不上课,其实也是验证“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老话。去企业3个月再回来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状态完全就不一样了,懂的去珍惜学习的时间。这个专业的学生我们叫做工学交替。一半企业一半学校的计划培养了三年,就推荐去企业,这个企业叫海天集团。他们的老总很牛,他刚开始认为,我们学生高不成低不就,难以录用,但他还是录用5个学生。这5个学生工作了半年后,海天集团主动找我们订了一个班,叫做海天班的订单班。我跟老总说今年你这个班从大二下开始办起培养到大三,明年要办的话,要从大一开始办起,将来和企业的感情基础就越深。果然2004年海天集团订了两个班每个班40个同学,到2006年他们又给学校投资了600万元设备,到2007年1月份海天集团的董事长和3个经理一起到我校准备投资1000万元盖教学楼,但条件是允许企业长期使用,用于学生的培训,我们一拍即合。2008年该实训楼建成,并长期的为企业培训人才。现在很多企业面临用工荒,但这个企业不存在此类问题。从2002年开始,他们就在我们学校培养员工。现在宁波地区的制造业有很多台湾企业把这儿作为他们产品的加工基地。这些企业属于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我们让这些企业走出了升级转型的道路。我们和海天集团搭建了教育、育人、就业“三位合一”开放平台,这个企业的三分一员工是我们学校的学生,这给我们的办学提供了很多经验。在这之后,像物流企业,他们把仓储给我们做实训基地。电子设备等专业以真实的岗位、真实的内容真实的课程编排了5大课程,社会本身就是我们的大课堂。2006年开始,我们把电子设备相关的八个岗位合成了一门课程。也就是说把真实的岗位真实的内容编成了我们的课程。我们还在一个校区引进了100多家企业,我们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比如说房子可以免费,税收可以免费,但是必需要做的是课程与企业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考核。企业的项目、人员、场地为我们的课程服务。3868银河总站在这方面的条件比我们更好。我觉得医学类的学生最适合在临床学习,它本身就是专业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性。所以如何抓住政府、企业和医院的资源,是我们的目标。让政府主导我们职业院校的改革,对我们各个专业的建设很有帮助。我们尝试交叉、复合专业人才的培养,着力打造成IT、物流和外贸等服务外包专业人才供应基地。我们在东西部都进行招生。
第三部分 做好建设方案 推进专业建设 打造品牌专业
示范校建设对于我们学校而言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国家示范建设的重点是专业内涵的建设。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社会服务等内容。方法主要从需求调研、岗位能力分析、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组织方式的改变、教学团队建设、评价方法的改变等方面进行。这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建设一定要围绕这5个方面来写。其中最大的一项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看过很多人才培养方案,其中最大的一个缺陷就是它没有把公共基础课列出来,也就是说它没有把专业课程以外的课列出。比如护理系有12位老师,往往认为这12位教师是护理专业的老师。可是要真正培养出护理专业人才,靠这12个人是不够的,还要依靠英语教师,比如说现在都在做国际化班、双语班、海外班,如果没有英语专业的老师参与,这个人才培养方案就不完整。还有人文道德修养课,不要与专业教学割裂开来,马列主义等哲学思想就是要活学活用。还有譬如说体育课,有篮球足球课、甚至跳街舞,所以如果说护理专业的学生,形体训练成舞蹈演员一样好,让女生一辈子幸福生活,哪怕只是一个普通的特长,体育老师的贡献就很大。譬如说,数学或其它的一些学科,离开了这些老师的配合,培养方案就不完整。如果离开的是教务处、人事处、甚至是财务处,给予的项目管理或支持,培养方案也不会完整。以前,有一个专业我给了它600万元,但这笔钱他用不完。我们的专业老师几乎都出国过,因为这笔钱总花不完,那么他们就出国考察用掉这笔钱。去一次德国就5万元,去一次波士顿就6万元,但这样也用不完,他们也不舍得给别人。要培养一位专业教师那是对的,但没有一个团队进行配合,这完全不可行,所以这是一个问题。我在全国看到的案例很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不是就护理专业的问题。而且作为基础课程的老师要主动纳入到专业课程的改革中去。我们的目的是要培养一个人,如果把一个人的手、脚或其它各个部位的器官比喻为零部件,我们每个人基础课老师都希望这些零部件调试的更好一些,结果装配起来就不像一个人。所以很多学校的护理专业上的育人,不是在人才培养,最多只能叫设置课程。所以先有人才培养模式,再建立课程体系,这两者建立了之后,双师结构自然而然成立。因为要培养一流的护理专业人才,没有优秀的护士长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而从实践条件上看,学校里没有医院那么多资源,最多就是一些模拟的病床。如果没有真正的实践,尤其是护士需要的实践操作如打针、静脉注射等,没有真实的实训她们无法成为优秀的护士。
第一,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人才需求调研是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起点。比如我们学生的就业范围一般就是在福州市,那么就以福州市为主,如果是福建省,就以福建省为主,如果范围在国外,那么调研就要在国外进行。学校的需求调研,不是在网站上下载就行了,而是要真实的了解所处的区域的情况。岗位能力分析,一定要到企业、医院里调查。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教学组织方式的改变、教师团队建设、评价方法的改变等一般按照这样一个顺序来组织材料。
第二,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国家示范校的二期骨干校建设,推进的重点就是强调如何通过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来提升专业的内涵建设,所以我们学院如果要创示范的话,也应该从这个方面着手。学院要有办学体制的改变,比如以卫生厅牵头,建立各大医院参与的理事会。也可以采取一个创新的体制,各个系可以依托一家或几家医院建立管理委员会。同时要在制度设计上进行保障,并走对一条建设的路子。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发挥企业的重要作用,做到有30~50%的课程由企业的人来上。我们的老师要节省出时间进行进修学习,这是对建设方案的一个建议。
第三,建设方法的创新。国家示范校建设之后,给我们学校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在于我们的思维模式发生了改变。比如,框架设计、绩效考核、监控体系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关注点在于你要做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样?怎么验收?谁负责?需要什么支持?我们写专业课程体系就按照这个顺序来写。千万不要只写我们有多好多好,要找到不足之处,如教师水平不够高、兼任教师不够多、场地不够规范、制度不够完善。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所以我们要在2年后把学院建成什么样,我们需要多少的资金,财政厅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我们可以不建设示范校,这样就很轻松,没有人管你。但一旦进入到示范校建设,就很辛苦,就要按示范校的游戏规则进行。
第四,管理模式的创新。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模式的改变,学生学习和评价方式的改变等。可以说是跳出学校,跳出课题。如护理专业的考试,我们以前最多就是笔试,实训考试,能不能把考核权交给医院。有10人到医院实习,必需在半年后得到医院的考核合格证书或优秀证书,我们凭借这些证书来评价学生成绩及能否毕业。一下子医院的实训功能就得以强化。
第五,师资队伍的建设。建设示范高职院校的关键在于有一支忠诚敬业有办法的管理队伍和一支专业化的职业化的教师队伍。我们学校从1999年到2010年,启动三轮校本培训,学院核心价值观逐步形成教师的教学与管理能力不断提升,教师具有职业化的工作形象,要像个教师的样子。教师的劳动特点就在于教师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教师的任务不单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劳动的价值是通过对学生的培养来实现的。教师的理想是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理想。在职业学院当教师还应当学会职业化的工作技能。工作技能的专业化,管理岗位的规范化,要从课堂老师转型为实训教师、培训老师、科研老师。提升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开展职教能力的培训与测评。将先进的职教观念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头脑中,落实到每一次课,每一门课的教学环节中来。要应用,不要单纯的知识。落实做中学,激发学习动力。要能力,不要单纯理论教学。教师要有职业化的工作态度,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有没有能力做一个称职的教师,有没有心做一个尽职的员工。教师还要有职业化的工作道德。就是对一个品牌的坚持。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第六,打造品牌专业。坚持结合学校实际,准确定位,走内涵品牌化发展道路。一个学院要全国知名或全地区知名,国际上的人想到护理专业就会联想到3868银河总站。如果我们今后三年集全校之力建设一个品牌专业。一个品牌全国知名就成功,三个品牌全国知名就优秀。包括德国也是如此,他们的职业院校进常有专卖性质的连锁店。也就是说如果3868银河总站的护理专业将来成为全国连锁,所有将来要到医院就业的人员都必须到我们学院进修学习后才能上岗。像这样的专业我们坚持下去2-3年,就会很强大了。当然如果有三个这样的专业就更好了。所以一所学校最好有一个知名的品牌专业。我们学校就建设了一系一品,就是一个系一个品牌。如果我们有八个专业有八个品牌,当然如果我们学院有八个专业全国闻名或对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这就很了不得。当然也不指望八个系都变成品牌,其中有四个系达到品牌的程度就很了不起了。而且,如果有一个专业成为品牌就可以带动其他专业成为品牌。所谓的名校必须有名专业,名专业就必须有名师,名师才能培养出名学生。我们还要坚持产学结合的教育传统。还必需建设行业最前沿的师资队伍。我们重职业素质的学生教育。这是现代各国的教育所面临问题。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品行上有一系列严格的评分制度。每周一次考评,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员工、善与人处、团队精神等。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培养国际一流人才的一个要诀。
结语 云层上的天空
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有一些迷茫的时期,困惑的时期,人生就像被云层遮住阳光,使你无法挣脱,很多人的做法是试图消灭云层。但永远记住,在某个高度,在云层之上,就没有风雨。如果你的心灵飞的够高,发现使你上升到云层之上的途径,那里的天空永远是碧蓝的。谢谢大家。
(由吴晓珊、黄曦根据录音整理,未经苏志刚教授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