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谈谈健康方面的话题,和大家一起交流健康的心得,题目是中医健康理念。
1.健康与疾病是相对的概念。中医对健康的认识讲究的是阴阳自和、神与形俱、天人合一。这与WHO提出的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力及道德方面的健康概念是吻合的。
2.健康是对整体状态的评价。维纳说过:“人的生命在于稳态的维持之中”;疾病是整体状态失调在局部的反映;“亚健康”是医学理念的倒退。绝对健康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要将“亚健康”问题扩大化,现在把人的健康状态分成三类:健康、疾病、亚健康。这样的分类方法最大的缺陷就是把健康问题绝对化,很容易给人一种印象就是健康是100%的。而实际上,绝对健康的人是不存在的,大部分人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就很容易把“亚健康”问题扩大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由于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和判断能力,就可能因此把自己感觉的“不舒服”和书上或网络上所说的相关疾病对应起来,形成“疑病症”,这种现象有普遍化的趋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关注健康,特别是中年人,甚至是一些中青年人,认为“生活好了,身体差了”。由于工作压力比较大,饮食习惯或者生活规律不协调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疲劳、困重、腰酸背痛等情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临症时,我们不能仅仅针对疲劳,或者身体困重,很简单认为是“体虚”而一味用“补”,那样就可能为假象所迷惑,犯“虚虚实实”之戒。有些人将中医的养生保健与西医的“亚健康”混为一谈,实际上抹杀了中医的优势与特色。
3.衰老是一个自然过程,不管是人还是其他生物都要经历生长、发育、成熟、衰老这几个过程。特别是人,伴随着年纪的增加,出现远视、骨质疏松、脑萎缩、腔梗等的概率大大增加。
1.健康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只要我们抓住健康的共性,比如防止跌倒、避免激动、切忌强补、远离危险、预防感冒、注意先兆,认识它们并注意维护,就能达到健康的目的。这些是健康的共性,但健康不是一种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比如相同寿命健康状态是不一样的,同一人群个体的寿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寿命是不一样的,这些归根到底,其本质原因是可以做好的事没有做好。举个例子,人好比汽车,汽车公司首先要制造出好品牌的汽车,好的汽车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磨合期,平常为了减少小的毛病造成大的损失还需要保养,最后如果有大的或者车主没有办法进行的维护就要有4S店进行维修。同样,人要有自己的先天,好的先天就像好品牌的汽车一样有保障,不容易出毛病,磨合期就是人的青少年,小毛病或者是所谓的“亚健康”或者是疲劳需要保健,生了大病自然免不了去像4S店一样的大医院治疗。
《内经·上古天真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名曰朴。”这就是中医养生的方法和准则,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静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若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么衣服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因而任何不正当的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淫乱邪僻的事物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蠢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越百岁而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而现在之人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种私欲烦恼杂念缠绕于心,离“养生之道”的要求太远了。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讲的是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这样,病邪无从侵袭,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
2.健康的方法包括下面几个方面:自然、杂食、静心、适劳、慎医。
所谓的自然,就是顺其自然。顺其自然要从两个方面看,一要用整体观念从整体上看待健康问题,天人合一;二要三因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顺其自然是我们养生的一个最高境界,也是维护健康的一个最根本原则。我们小的时候,年青的时候,都经常说,战天斗地,与人斗,其乐无穷,与天斗,其乐无穷。实际上现在看起来,人只能去适应自然规律,因为人的力量和大自然的力量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比如说,这次日本的大地震、海啸,你想去跟他战斗,人的力量在自然面前这时候显得那么无能为力。
中医从整个自然规律来认识生长壮老遗。人从生长,出生,到发育,到强壮,到壮年,到老,到死亡,这是一个自然规律。这规律在人生中,有几个环节在不断重复着。这张图,是胚胎发育的过程,一个小小的胚胎,一直发育到最后成为一个大的胚胎,这个是胚胎发育。那么实际上人的从小到大,发育到壮年,也是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有规律的,如果你违背了规律,可能会受到规律的制裁。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秦始皇想长寿,活得久,他就想尽了办法,吃了很多东西,但违背了自然的规律,最后他没有从中得到好处,51岁就死了。
顺应自然是健康的标志,只有顺应自然,才能真正的健康。要根据自然规律,比如说我们中国有一个成语,说夜卧。白天干活,晚上睡觉,因为白天是阳,晚上是阴,到晚上的时候,阳气必须入到阴份里面。如果你违背了这个规律,晚上睡不着觉,白天睡觉,就不能算是健康。晚上睡不着,白天就只好睡觉,最后黑白颠倒。当然上夜班的人是个例外。我们很多老同志喜欢锻炼身体,锻炼身体也必须要顺应自然规律,冬天的时候要早点睡觉,迟一点起床,夏天的时候要迟一点睡觉,早一点起床。如果你不能,都是一点半睡觉,然后每天早上非得爬起来,就违背了自然规律。从健康角度,这样做没什么好处。所以,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这是最高的原则。我们要把握自然的规律,适应自然的规律。顺其自然这个理念是祖国医学里面最精髓的地方。
一是天人合一。人的健康,不是孤立的。人本身的整体之外,还要看到人和自然的关系。第一个是环境。环境对于人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有一句话叫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人,他本身有共性的东西。从健康角度看,一个人能不能适应环境,就是评价他健康的标准。同一个地方的人有共性,所以有时候讲某个地方叫长寿村,是那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第二个是气候条件,我们中医概括叫做适寒暖,要根据气候的变化去调节自己,目的是为了避免邪气侵犯人体。知寒暖,比如说冬天的时候,天凉了,衣服就要多穿一点,夏天的时候,天热了,衣服就要少穿一点。比如,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二是形与神俱。就是身心要统一。因为人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物体。人的健康,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心理的因素。一些医学上的奇迹,靠的是意志、精神。意志力是非常重要的。做为一个病人来说,包括癌症患者,我觉得保持一个正常的心态比吃什么补药都来得重要。人保持一个平淡的心,你就很健康。如果你天天在想,今天谁赚的比我更多钱,那么你肯定早晚有一天会生病的。所以有一句话说:要活好,心别小。心胸要开阔点,叫做房宽壁宽,不如心宽。要心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对于我们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三是要顺应四时。我们要跟着四时,顺应四时。有一句话叫做,东吃萝卜夏吃姜。为什么?就是因为四时阴阳的变化。大自然对于作物、对于人体影响的规律,是永恒的。早上起来的时候,喝点盐开水,对身体有好处。还有比如说,吃人参不如睡五更。五更这个时间段好好地睡觉,对人体阴阳的调整是非常重要的,阴阳交替的时候,在这个时候睡一觉,比吃补药还好。再比如说,冬睡不露蒙头,夏睡不露肚。这就是顺应四时,保持健康的一种表现。
四是因地制宜。中医很强调,不同地区是不一样的,用药特点都不同,不能够千篇一律。四川和湖南,吃的东西是很咸,大家去过四川和湖南就知道。第二是很辣,第三是很油,但是呢,我告诉大家,四川的冠心病的发病率一直都是全国最低的,湖南,四川这个地方高血脂也是比较少的。所以说明什么问题,地理条件、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相反的,广东的粤菜,没那么咸,而它的冠心病却比较高。所以各个地区是不一样的。
1. 认为健康有固定模式(健康有统一的方法),大家都吃燕麦片、黑木耳之类的。其实不然,如果这样,那我们可以按人体正常人一天需要的东西都做成一瓶一瓶象矿泉水似的,然后我们每天都带着这瓶水,到了时间,打开喝了20ml,到中午的时候,再喝20ml,每个人都可以活到300岁,这可能吗?不可能! 有的人说,吃什么什么就能健康,一天走一万步就能健康,好像健康就是一种什么固定的概念,这都是误区;
2.健康可以用钱买(生活条件越好越健康),其实很多东西不是钱能解决的。怎么样能够合理的去解决健康问题,这才是最重要的。古代的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始皇帝,并没有因为他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后而得到他所期盼的健康和长生不老;
3.健康就是100%,所以大家都在关注“亚健康”的问题。这个在上面已有讲,在这就不展开讲了;
4.疾病是孤立的 (不同系统疾病没联系)。天人合一,人的健康,他不是孤立的,要看到人和自然的关系。
静心,其原则就是心情愉快,作为人要有正常的情感表达(发泄),同时要有平静心态,避免长时间持续压力。这十几年来在国外不断兴起的发泄俱乐部,大大地提高了员工的工作能力,降低了城市人员的自杀率,正是基于这些方面的合理应用。同时还要重视心理因素的影响,比如很多癌症病人,是被吓死的。肿瘤患者的心理很重要,现在有了肿瘤患者,家人就容易把他孤立起来,认为他生病就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连吃一个梨都要榨汁,回家也只能躺着,什么活都不让干,让他觉得自己是多余的,这样他这么能和疾病做斗争呢。你应该让他正常地表达,不要老把他当病人,加上同事和领导异常地关心,会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不利于身体的康复。我经常鼓励老人家互相聊聊天,打打麻将,这也是一种合理发泄的途径。
静心的误区就是过多关注健康问题,从而增加了心理负担。像转氨酶一样,只要抽血前没有休息好或者运动过量,都会升高,有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只要升高一些,就马上要打针吃药,这是没有必要的;也有的人看了科普作品,受科普作品的影响太严重,老是对号入座,从而对自己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心理影响,比如慢性胃炎,这毛病有不少是受心理影响、精神紧张而产生的。友情提示,平时生活中大家可以适当的看看电视、看看报、有空约几个好朋友或者闺蜜去唱歌、聊天都是不错的,切忌迷信科普。
杂食是指综合营养的来源,身体是一个复杂的“加工厂”,食物之间可以互相纠偏。杂食的原则是:1.杂食为主;2.饮食宜忌,根据身体的状况(需求)适当注意;3.因地制宜,注意饮食与气候地理的关系。杂食的误区有:1.认为粗粮很好,而无限制摄入;2.认为在日常生活中要增加”营养”,食物越细越好;3.认为某种食物特别好,而大量食用。这些都是不对的。友情提示,药补不如食补、口味是选择的依据之一、任何东西适可而止。
人类进化到今天,最合理的就是一天吃三餐饭,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一天吃三餐,这是人类顺其自然的结果。现在很多研究一天吃几餐好,其实一天吃三餐最好,大家不要养成吃点心的习惯。特别是现在很多小孩大家怕他营养不够,大家一下班回家就这个给他吃一下,那个给他加一点,这是不好的,容易养成小孩正餐吃不好的习惯。影响孩子身体的健康。宋代儿科名医钱乙说了一句话:若要孩子安,三份饥和寒。
四季衣,还有五面风。就是空气要流通,其实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方法就是空气流通。根据中国疫病史记载,历史上在中国发生321次的瘟疫,但是我们中国人从来没有像欧洲那样一个流感死一千多人,大家觉得流感很普通。因为大家有很多预防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空气流通,第二就是民间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比如端午节的时候,喝雄黄酒,用苍术去熏,因为这个季节很潮湿,苍术可以驱湿。这些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很好的东西,而我们现在都慢慢遗失掉了。过去大家都在水井里面打水,我们还将一些中药放在水井里,这些都是很有效预防传染病的方法。我觉得把这些事情做好了,比用板蓝根有效得多。空气流通,我们有东南西北风,再加一个电风扇。电风扇是一个很好的东西。我们有很多的地方都是空调,这从健康角度来讲是没有什么好处。
适劳,就是要适当的劳动,但不宜过于劳累。其原则是劳逸结合,中国有句古话叫“流水不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要注意动静结合;同时不拘一格,可以把活动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而不要刻意地去挤时间出来锻炼或者制定死板的训练计划,可以在劳动中根据个体情况锻炼。适当地活动一下是有好处的,老人家现在都比较关心这个,反而是年轻人现在都不爱动,也没有什么时间。现在很多女同志都不爱动,男同志现在经常做家务,这个就很好。有人因为乌龟平时不动但却长寿,而认为乌龟是因为不动所以才长寿,这是错误的。当然也不要为了锻炼而锻炼,而导致过度劳累。每天都很忙,都没有时间休息,这对健康也是不利的。
慎医,就是看医生前要三思下。其原则有三点:1.不乱吃药。不能自己随意乱吃药,有的人对身体过度担心,又缺乏应有的医学知识,擅自用药导致严重后果;2.有病就医。一旦身体有不适,要及时在正规医院就医;3.要重视预防,也就是要“治未病”,防患于未然。
慎医的误区有下面几个方面。1. 过于关注亚健康。有些亚健康状态只要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改善生活质量、调整生活节奏就可以消除相关症状,如果你太关注它反而引起精神上的紧张,不利于情况的改善;2.过度依赖医生。例如:1973年,以色列全国医生大罢工,为期长达一个月,全国死亡人数下降了50%。1976年哥伦比亚的堡高塔市的医生罢工52天, 当地死亡率下降了35%。 3.讳疾忌医和盲目就医,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导致过度治疗和误诊;4.用药不当,特别是滥用补药、进口药或者中药。滥用或者不合理地用药,都会对机体造成损伤,有的病就是“吃”出来的。友情提示药补不如食补,医生不是万能的,中药不是没有毒副作用的,不要盲目迷信医生和中药。
病人生病了,求助医生,希望医生能够帮助解决问题,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医生不是万能的,除了个人的业务素养外还有医学认识水平的差异。没有理由要求医生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对待治病的问题,《内经》就有比较辨证的看法“言不治者,未得其术也”,而对于患者则强调要尊重医生,信任医生,“信巫不信医者,病必不治”。中医治病的目标是健人,无论是诊断、预防或是治疗都强调医患和谐、因人制宜。只有医患双方相互尊重,彼此信任才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这是治病救人的基础和前提。
有些人到医院看病希望找熟人,无非是希望找到责任心强、水平高的“好医生”,或者希望主治的医生能特别关照,这里固然有技术方面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希望处理好医患关系,心理对诊疗过程和疗效均有直接的影响。其实,在诊疗过程中,医生的出发点和病人是一致的。没有医生会将更好的方法藏而不用,能治好的病故意不治好。
健康的“三不主义”。 “三不主义”就是:不想吃的不吃、不想动时不动、不明白的不猜。不想吃的不吃就是吃到合适就好,不要说某某教授说燕麦片很好,吃到想吐了还要吃进去,这对身体没有什么好处。不想动时不动,今天工作累了,晚上很晚睡觉,明天还要强迫自己早点起来,年轻的时候大家要赶着上班,怕迟到被扣工资,现在很多老同志退休了,如果想睡就多睡一会。第三就是不明白的不猜,现在网络很发达,老百姓懂的医学知识比我们还多,到处看,到处猜。不明白的不要猜,这是一种好的心态的表现,健康才能可持续发展。
小结一下,健康包括六要素 :一份心、两条腿、三顿饭、四季衣、五面风、六天工;健康“三不主义”:不想吃的不吃、不想动时不动、不明白的不猜。
大家最关心的几个健康问题:如何进行健康状态的自我评价,特别是中医上如何辨别寒热、虚实。
大家接触中医,可能最经常讲的是两个,一个是寒症,一个是热症。概括起来,寒症大概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个就是冷,病人觉得冷,或者怕冷。第二就是白,分泌物是白的,如果痰是白色的,大小便颜色不是很深。第三稀,就是鼻涕很稀,痰很稀。第四叫做润,大便不会很干,这就是润的表现。第五叫做静,就是安静,你们可以想象一下,冷的时候,都是比较安静。如果有以上的特点,那么我们用药就用热的药。如果你感冒了,有上面的表现就用温热的药来治疗。相反的,有热的特点,很热、很烦,或者冬天舒服点,夏天严重;红、黄赤;粘稠;干,口渴,大便干,小便少,最后就是动,这些都是热症的基本特点。如果这种特点的人感冒了,属于热的,就吃银翘片。如果是着凉了,怕冷,你也吃银翘片,可能越吃越严重,吃什么呢?就用姜、加点葱花,加点红糖。我们老家有个豆豉,就是那个豆豉油,黑黑的那个,弄一点,加点葱,对伤风感冒效果非常好。
怎么样去辨别虚症?第一个叫气虚证。我们经常说气虚,要补气,补气的前提是气虚。气虚最明显是无力,有的人表现是不爱说话,说话声音小。那么除了这些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动则愈甚。有的人说跑步做操会轻松,这就不是气虚。第二个就是阳虚。什么叫阳虚呢,有刚才气虚这些人怕冷的特点,就是阳虚。比如说,气虚的人,衣服又穿很多,冬天怕冷,所以要有两个特点,第一个就是无力,第二个就是怕冷。这就是阳虚证。第三个,叫血虚,血虚就是没有血色,颜色比较淡,口唇、眼睛看上去比较淡。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西医讲的贫血和中医讲的血虚不是一个概念,西医讲的贫血,是气虚。再一个就是阴虚,他的特点就是热,叫五心烦热。到了下午开始的时候就会渐渐热起来了。脸红,潮热。还有就是盗汗。睡着的时候出汗,醒来的时候没汗,这就是盗汗。有这些特点才是阴虚,没有这些就不能叫阴虚。
心最常见的两个症状,一个叫做心悸,再一个就是失眠。所以一个人跟你说无力,心慌,就叫心气虚。如果一个人脸色苍白,再加上心慌,这就是心血虚。心的症状再加上怕冷,那就是心阳虚。再一个就是肺的症状,就是咳嗽,气喘,我们讲的气喘和西医的哮喘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人,乏力,咳嗽,气喘,那么一般是肺气虚。这个咳嗽,气喘,声音一般都是比较低微。脾的症状就是食少,腹胀,便溏,因为不容易消化,所以吃的比较少,吃完后就肚子胀,这就是脾虚的症状,如果是怕冷,叫脾阳虚。肝的症状,眼睛红叫目赤,晚上看不见叫夜盲。有的人说眼睛经常红,很涩,那就是肝火了,眼睛没血色,那就是肝血虚,着急的时候,就爱发脾气,还有胸胁,乳房会痛,像乳腺增生、肿瘤,这些中医来看都是跟肝有关的。还有就是风,动摇不定的东西,比如说有的人,眼睛会跳,这就叫风。有的人面瘫,再如中风的人,有的人说皮肤痒,这些都是肝的问题。还有肾的问题,腰膝酸软,耳鸣,但不是所有的腰酸、耳鸣的都是肾虚,经常出现这些症状才是。如果又怕冷,那么就是肾阳虚,如果怕热、盗汗,那时肾阴虚。所有大家把这些记住,就可以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
调整阴阳,保证阴阳的平衡是最佳的状态。第一叫做:寒者热之。第二叫做:热者寒之。第三叫做虚者补之,第四叫做,实则泻之。人生到了老年的时候,都会出现虚的表现,实际上,对于现在的中年人来说,虚症比较少,实证比较多。常见虚证有气虚证,表现为无力(神疲、少气懒言),动则益甚等特点;阳虚证就是在气虚证的基础上有寒症(形寒肢冷)。
气虚则需补气,有很多的食品可以补气。比如,鸡肉、或者是羊肉,牛肉。药物里面补气最常用的就是人参、黄芪。人参分为两类,干的叫生晒参,糖水浸泡过的看过去是红色的。人参根据产地不同,东北的叫吉林人参,美国的叫西洋参。在日本出产的叫东洋参。在韩国产的叫高丽参。那么讲到人参,给大家讲些常识。白色的参偏凉点,人如果偏火气,可以吃白色的。像血压比较高的人,吃点白色的,会降下来,低的人,吃点会提上去,叫做双向调节。有点阳气虚的人可以吃红参,体质热的,不能吃。有高血压的人不要吃红参。吃人参吃多少,怎么吃?有一种说法就是人参切片,然后泡水喝。一个比这个更好的办法就是和着稀饭一起吃,一次拿两三片,嚼一嚼吃,因为中医讲人参补助胃气,用米去炒也是这个道理。人参怎么保存?人参保存就是拿那个煮饭的米到锅里面去炒,炒到焦了,然后和人参放在一起,这样人参不会坏,也没有毒。人参第二种吃法就是炖肉一起吃。还有一种就是研粉,和田七粉兑着。我以前给别人推荐是人参和田七一比一,研粉,装胶囊。如果需要吃人参,一天的总量要控制在一克,不是一钱,一钱等于三克。什么时候不能吃呢?感冒的时候不要吃。人参、黄芪,都是很好的补气的药,黄芪有生和炙两种。生的比较广,炙的比较补,临床上我常开的是生的黄芪。
阳虚就补阳,补阳最好的药就是鹿茸,鹿茸是梅花鹿还未角化的角,一种就是鹿茸风干以后研成粉,用白酒来冲服,还有就是炖。鹿茸是补阳的。有一个常用的中成药,金匮肾气丸,也用于补阳。还有一个叫冬虫夏草,这个比较平和。有很多癌症的患者请教能否吃这个,我说可以,但是虫草是很贵的。虫草贵不是因为好而是因为少,如果经济不好,还不如买其它的来吃,效果可能比这个还好。
补血最好是四物汤,还有就是阿胶。补阴最常见的中成药就是六味地黄丸,还有燕窝,哈士蟆。但是我觉得现在相对虚证的少,实证比较多。针对实证为主、为多,有痰、瘀血、气滞,则不可滥补。对于体内垃圾,不要去堵。补药对于不需要的人来讲是有害的,没有虚的人不要去乱补。所以大家在进补的时候要记住这么几点:补药很好,但不是对每个人都好;补药很好,使用不当是有害的;没有虚证,不要用补药。
(由陈艺敏、叶菁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李灿东教授审阅)